在语言文字的天地里,作文教学如同播种希望的田野。周玲老师自入职遂宁市东方外国语学校,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和炽热的教育情怀,带领孩子们在写作的世界中自由翱翔,让作文课堂成为滋养心灵的沃土。
以初心为笔,绘教育蓝图
2024年9月,周玲老师怀揣着她对小学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加入东方外校“希望通过接触不同的孩子和家长,实现自己的教育价值。”这份纯粹的初心,支撑着她在教育道路上稳步前行,开启了作文教学的新征程。
虽执教仅7个月,但她周玲老师始终坚守“教师之为教,在之授生以渔”的信念,将实现教育价值作为不懈追求。她深知,小学阶段是培养写作兴趣、奠定表达基础的黄金时期,因此决心以爱心、耐心与责任心,帮助孩子们敲开写作的大门。她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表达潜力,通过正确引导,能让文字成为他们抒发情感、展现自我的有力工具。
以创新为墨,染课堂生机
面对作文教学的挑战,周玲老师打破“命题—写作—批改”的传统模式,创新提出“兴趣引领,方法筑基”的教学策略,将游戏、故事、生活场景等元素融入教学,通过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创作灵感,使原本枯燥的写作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在课堂实践中,周玲老师通过巧妙设置写作任务和互动环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展开想象。她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小组交流分享写作思路,并鼓励学生互评习作、取长补短。这种互动式教学让课堂氛围活跃热烈,学生们积极构思、大胆表达,写作热情被充分点燃。
以匠心为纸,承成长印记
一直以来,周玲老师对学生的培养有着长远考量,她不仅希望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更注重通过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为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她积极汲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观摩名师授课、与同事交流研讨,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在作文指导中,周玲老师探索出“积累—仿写—创作—点评”的系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背诵经典段落积累素材,通过仿写训练掌握写作技巧,再引导独立创作表达个性,并针对每篇习作进行细致点评,帮助学生明确提升方向。日常教学中,她以朋友般的亲切态度与学生相处,既营造轻松氛围,又建立明确规则,让学生在自由与规范中提升写作能力。
以温情为砚,润师生情谊
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周玲老师收获了许多暖心时刻。当看到学生从最初对写作的胆怯,到逐渐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当孩子们用稚嫩的文字写下对老师的感谢与祝福,这些点滴都成为她坚持教育初心的动力源泉。这些温暖的反馈,也是她言传身教、用心教学的生动体现。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周玲老师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这句教育箴言。从畏惧写作到享受表达,从无话可说到妙笔生花,她用创新与温情重塑作文课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正如叶圣陶所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周玲老师正以耐心与智慧,静待更多写作之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