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遂宁市东方外国语学校有这样一位教师,她以无私的奉献和不懈的努力,在教育的田野上默默耕耘,用知识的种子播撒希望,用爱心的阳光温暖心灵。她,就是从教11年的刘艳林老师,一位广受赞誉的优秀教师。
在教育的浩瀚海洋中,刘艳林老师始终秉持着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致力于教学道路上的不断前行、不断突破。她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学思并进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而研究,则是自身不断突破自我、深化教学理解的重要手段。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教学成长之路上,刘艳林老师始终坚守初心,以研促教,努力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之道。
学习之路
求知若渴,自我超越
《礼记·学记》中云:“学然后知不足。”在与刘艳林老师的了解中,深刻悉知了其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就必须保持一颗永不满足的求知之心的教学理念。因此,她始终将学习作为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
在东方外校的11年的教学经历中,她积极参加了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包括作文教研培训班、作文素养提高班、校本课程培训班等,还根据学校的要求不断跟随名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求通过系统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深入了解新课标的要求和内涵,为作文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除此之外,刘艳林老师还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坚持每天阅读、做笔记。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反思,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智慧。同时,刘艳林也注重将所学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思考之路
深度反思,以研促教
谈到“思考”这一问题过程中,刘艳林老师表示,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度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理想、学生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这一切的自我反思过程,则是让自己意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为自找到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以达到“以思促学”“以研促教”!
“因材施教,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潜能,通过个性化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快乐中成长,在挑战中超越自我......”为了改进教学,刘艳林老师还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问题链”,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思维火花;推行“微写作”教学,让小练笔成就小作家;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刘艳林老师的这些尝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作文教学效果。
而在探究自身教学研究道路时,刘艳林老师一直秉持"以学生为中心,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包容、互动的学习环境。在作文教学中,刘艳林老师以“美”为核心,创设“美”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搭建“美”的桥梁,助力学生的表达之路;绽放“美”的光彩,激励学生的成长之路,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搭建习作方法支架和进行多元化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发现美、感受美、记录美和分享美。
同时,刘艳林老师也注重与同事的交流与合作,他们一起探讨教学问题,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通过交流与合作,不断汲取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智慧。
未来之路
持续前行,点亮未来
回顾过去的教学之路,刘艳林老师深感收获满满。但她也清楚,未来的道路仍然漫长且充满挑战。她表示,将继续秉持学习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深度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研促教,探索教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为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刘艳林老师根据11年的教学经验为小学生学习作文总结一些作文技巧。
不知道写什么内容?
01“练眼练耳”
要将你的一双眼睛练就成一架灵敏度极高的摄像机,将生活中的精彩一一搜罗:春天,与白云齐翔的风筝;秋天,和秋风共舞的落叶;隆冬,冒着寒风在街角卖烤山芋的生意人;盛夏,踩着烈日匆匆前行的送水工等,都值得我们去“拍摄”,都应该留存在我们生活的底片上。当然,既然是“摄像”,还得“练耳”,能做到“眼观四方,耳听八面”。
02“记录”
勤于记录生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很有道理的。同学们千万不要让自己的“笔头烂”了。疏于记录的人,常常会陷入“见物而丢物”、“经事而忘事”的尴尬境地。同学们不妨都做一个生活的记录员,身边备一个“生活的记录单”,将那些有趣的、有味的、有情的事情作原生态的记录。长期地记录下去,你就会练就“慧眼”,拥有“聪耳”,就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多彩。
03“四点连一面”
将“看到一点、听到一点、想到一点、写到一点”连缀起来,坚持做下去。那么,你的“觅功”迟早会练成的。
开头第一句,怎么想也写不出怎么办?
正如人们所说的“万事开头难”,高尔基也曾说:“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文章开头的重要性和难度。因此,多花费点时间、多动点脑筋,写个好的开头,是十分必要的。
01巧用经典,彰显底蕴
开头引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小寓言、谚语、小故事、小散文诗、小诗、小哲理诗等,这种开头法不仅使你所要表达的意思简明扼要,言简意丰,而且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增色不少。
02巧用修辞,增辉添色
用修辞手法开头,比喻、排比、设问、对比等。巧用修辞,含而不露,生动活泼而又令人耳目一新,富于感染力,增添了“凤头”的含蓄美。
03巧用倒叙,引人入胜
所谓倒叙,就是或先摆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或先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断,或先交代一个起线索作用的物件,或先安排一个引发故事的场景,或先显示故事或人物的结局,给读者留下悬念,使读者产生“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的疑问,进而产生读文章,找答案的想法。然后,再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加以叙述。
每次写作文都“烂尾”,怎么办?
01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篇末点题、首尾呼应,即结尾或呼应题目,或呼应开头,这种结尾方式能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同时又能唤起心理上一种首尾圆合的美感。
02引经据典,言简意明
选择引用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古诗文、名人名言、歌词、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名言警句作总结,往往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因为名言警句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含义深刻动人、有很强的哲理意韵、有启示作用和教育意义的话,有的还很有文采,用来结尾,不仅让读者信服,而且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03活用修辞,妙笔生花
你想让作文结尾飞扬出一道亮丽的风景吗?你可运用修辞,使语言如珍珠美玉,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排比、对偶、象征等结尾,会使文章文采飞扬,如明媚的春光,生动形象,不仅可以显示出作者的写作目的,还能使文章增色许多。
04巧妙发问,发人深省
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也是一种很好的结尾方式。以反问和设问的形式接结尾,具有启发、强调、肯定、感染作用。“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个精当的结尾会使全文大放异彩,熠熠生辉。
以上的几种结尾方式只是一些常用的方式,结尾的方法丰富多彩,而且各种方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键是要紧扣文章主旨。总之,只要同学们能够巧用神思,“豹尾”巧摆 ,定能产生余音绕梁之效。
“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这是刘艳林老师的教育格言,相信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她必将继续发光发热,点亮更多学生的未来之路,助力学生的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