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象山镇,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浪潮,部分农村青壮年踏上了外出务工经商的道路。然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退休返乡的52名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老战士(以下简称“五老”)却以不减的热情和丰富的经验,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农人”。“五老”们以“银发力量”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竞技场”逐梦、圆梦。
党建引领,组织振兴显成效
在象山镇,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退休干部党支部与村(社区)党支部紧密合作,通过“三会一课”等活动,党员老干部曹光华、老教师任继兰等宣讲团成员深入基层,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覆盖村民和青少年2000余人次。
大英县象山镇凤阳村为老年人开办的“长寿食堂”。
利用“党群活动中心”“五老工作室”“长寿食堂”“留守儿童之家”等阵地,老战士尹学文、刘代华等人定期组织开展红色主题活动18场次,有力地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让红色基因在乡村大地深深扎根。
融合发展,产业振兴谱新篇
在象山镇,党员“五老”们不仅传承红色基因,还创新“五老+”文旅模式,为产业振兴插上了翅膀。他们组建“象山书院党史教育基地”项目小组,挖掘本土文史资料,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成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如今,“象山书院”已成为“遂宁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遂宁市青少年思政教育基地",并入选“四川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
象山镇返乡党员“新农人"下田传授秧苗合理密植栽插技术。
在农业领域,老专家李世前、董顺祝等人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一村一品”。凤阳村退休老干部覃辉返乡创业,成为生猪养殖大户,并带动其他农户共同致富。如今,凤阳村已有集中养殖大户12户,户均存栏生猪200至300头,人均增收5万余元。在工业领域,退休老干部们积极联系民营企业定点帮扶乡村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引进电子元件加工企业入驻“乡村振兴车间”,每年为村集体收入净增6万余元。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象山镇返乡党员“五老"指导“乡村振兴车间“加工电子元件。
育才留才,人才振兴添活力
象山镇坚持以“头雁领航”“归雁返潮”“鸿雁示范”三大工程为育人重点,组织党员“五老”开展“三雁齐飞”乡村振兴行动。他们通过专家讲座、外出考察、就地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等新型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同时,镇关工委还实施了“青蓝计划”,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党员作为驻村工作队选调生的导师,进行传帮带,着力育出“好种子”、浇出“参天树”。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13名村干部后备人才脱颖而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明建设,文化振兴展新貌
在象山镇,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如火如荼。党员“五老”们积极参与爱心帮扶和文明乡风建设,倾情关爱下一代,募集13.8万元经费帮扶12名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并拨款建立了“留守学生周末寄宿站"。他们还培育了老年秧歌队、凤阳村腰鼓队等文娱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诗词朗诵、非遗表演、红色剧目等多种形式,展示了象山镇的文明乡风、平安和谐、生态优美的新面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如今,象山镇已成为城市居民向往的宜居宜业的“诗和远方”。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党员“五老”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他们的银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乡村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乡村全面振兴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充分发挥返乡党员‘五老’的诸多优势,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文件精神的指引下,着力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新农人.沃野梦’工作品牌。”象山镇党委副书记、关工委主任艾旭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