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遭受校园欺凌,他们成年后仍感受伤
家长留心: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遭校园欺凌
故事一
13岁时,刚上初一的小路被误认为是告密者,被全班同学孤立,“成了一个不光彩的象征。”如今26岁的他仍然深受影响,“待人接物特别敏感,很害怕别人不喜欢我。”
故事二
可乐五六年级时因“嚣张”的言行和脾气,受到全班同学排斥,大叫着让她“滚回家去”,造成她那段时间很厌学,“想到要上学就很绝望。”
专家意见
在校园欺凌的现象中,不仅仅要帮助被欺凌者,也需要帮助欺凌者,他们都是在生活中遭遇过创伤的,尤其是欺凌者,他们内心的愤怒得不到有效的释放才会通过攻击性行为表达
心理专家表示:二者同样在生活中遭遇过创伤,都希望被关注、被看到、被理解。
■天府早报记者陈俊
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日前刷爆朋友圈。北京中关村二小一名学生家长在文中称,孩子长期遭到同班两名同学的霸凌,11月24日更是被两人用厕所垃圾筐扣头。事发后,孩子出现失眠、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经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前日,北京市教委首次表态称,将妥善处理中关村二小学生受伤害一事,发现问题,严肃对待,妥善处理。天府早报记者调查发现,在青少年时期遭受过校园欺凌的人并不少见,除了殴打这样的身体伤害,孤立排挤、恐吓带来的精神压力对于敏感的青少年同样伤害巨大。
案例1:
小路/男/26岁
被冤枉向老师告密他的整个初中都是黑暗的
今年26岁的小路是绵阳 (微博)人,初中考进了成都一所不错的中学。直到今天,小路仍然清楚记得2003年10月21日的那个晚上。那天,刚下晚自习回到宿舍的小路,被全班20多个愤怒的男生围住。“他们指责我是背叛者,认为是我向老师告密。”原来,班主任几天前对全班的早恋现象进行大清查,不少早恋的同学受到了处罚。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有传闻说,小路就是那个告密者。“我没有告密。”但年少的小路面对指责无从辩解,而是恐慌又委屈地哭了。
小路没有遭受过暴力殴打,但他仍然觉得初中生活很痛苦。因为他被孤立了。“从初一到初三,全班没人愿意跟我说话,没人跟我一起吃饭。如果谁上课被分到跟我一组,就会被别人嘲笑。”说起这些,已经26岁的小路,语气中仍然透出压抑。但小路初中生活的黑暗,似乎只有他自己才能感受到。“我成绩很一般,老师并不在意我,完全不知道发生了这些事。”倔强的他也从未将这些遭遇告诉父母,“一旦他们知道,肯定会让我转学,我不愿意这样离开。”
如今的小路,看上去是个讨人喜欢的上进青年。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人缘好又努力,短短几年,已经自己攒钱首付了一套住房。但他毫不回避这段经历带来的影响:“我生活上很独立,待人接物特别敏感,很害怕别人不喜欢我。”在他看来,青少年时期正是自我价值需要得到认可的时期,“在那个阶段,我却处在被质疑、被否定和被无视的环境里,所有人都认为我是不光彩的。”小路现在很活跃,一直是高中同学会和大学同学会的发起人,却从来没有参加过初中同学会。“我毕业后再也没有联系过初中同学,不愿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