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成立
成都理工大学
1956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同年3月27日,高等教育部和地质部联合发文,以重庆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工科部分为基础同时抽调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勘探学院部分干部教师组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建校当年即开始招收本科生。1960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学校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招收博士生的高校。
2010年11月3日,国土资源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市锦江宾馆签订协议共建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成都理工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学校发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成都理工大学已成为以理工为主,以地质、能源、资源环境、管理、基础工程、电子信息等学科为优势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形成了资源环境类、信息技术类、高新技术类、文法经管类、传媒艺术类五大学科专业群。学校拥有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这些重点学科拥有从学士到硕士、博士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他们所涵盖的地质学、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地球物理学、资源勘查工程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资格审批权。校本部现有在校本科生26700人,在校博硕士研究生4938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有教授(级)228人,副教授(级)49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2人,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学校校园占地2745亩(约合18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7亿元。
学校专业
学校现设16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和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设有7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专业硕士学位招生领域),学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艺等10大学科门类。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5个省级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2013年教育部批准新增加专业:社会工作 ,空间科学与技术。
学校成就
学校是我国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1个与西南石油大学共建)、2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和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学校积极参与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油气地质勘探、能源开发、大型水电、区域及城市环境以及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地调计划项目等,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1200余项,发表论文(著)2万余篇(部),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820余项(次)。2012年学校实到科技经费4.1亿元。
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0次获得中宣部、团中央表彰。在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全国地质技能竞赛”等国内外重大竞赛中获得国际奖13项、国家级和省级奖1500余项;在各类大学生体育赛事中获得全国奖励40余项(次),省级奖励50余项(次);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中获得奖励80余项(次)。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如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英国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美国MIT、哥伦比亚大学、堪萨斯大学、雪佛龙石油公司、阿特拉斯石油公司等学校及公司)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外国专家及留学生来校讲学、留学,出访近600余人次,开展了300余项科研合作。学校还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主办学术期刊6种,其中核心期刊4种。有独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和多个联合办学点,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学校现有8个教学辅助单位。学校博物馆是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为主的自然博物馆,为四川省一级博物馆和国土资源科普基地。馆藏标本10万余件,其中不乏国家以及世界级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大竹重庆鱼”化石、“隆昌铁陨石”等。博物馆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首批建设的数字博物馆,并获得从中央到地方所有级别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基地称号。学校图书馆馆藏印刷 型书刊189万册,电子图书202万册,电子期刊2万种。并且集藏、借、阅、咨一体化和印刷性文献与数字化信息相统一。学校档案馆馆藏丰富、管理规范、分类科学,是四川高校少数获“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国家一级”称号的档案馆之一。学校还主办学术期刊6种,包括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种、中文核心期刊3种。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以服务行业、服务桑梓为己任,为国家输送了10万多名各类毕业生,他们绝大部分已成为所在部门的技术或管理骨干,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和管理专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沪蓉高速公路起点、多条重要交通干线交汇处,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